文学是我一生无悔的追求
五十多年的人生道路走来,有过许多欢欣、喜悦和幸福,也有过不少忧愁、悲伤和坎坷;但无论物质生活怎样,身体健康状况如何,我的精神世界一直没有垮塌过,因为我爱文学,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!生活不能没有诗意和远方。继诗文集《白云飘过》《江水行舟》,我没想到第三部诗集《瞳孔中的乡愁》经过六年的孕育和耕耘,又荣幸地列入“梅河口文学丛书”面世。
一颗作家梦的种子萌芽在青年人的心里。我19岁当兵走到黑龙江的军营,面对一望无际雪白的旷野,无边的森林,在祖国的千里边防线半尺多深的积雪中巡逻,在十分寒冷的天气里摸爬滚打,漆黑的夜晚中站岗值班。19岁是个理想化的多思多梦的年龄,在火热的大熔炉中陶冶,一个农家的孩子为求得进步,改变命运,时刻在努力拼搏着。当时连队没有电视,闲暇之余,听广播、看报纸成了主要文化生活。当时广播播放一部很火的小说叫《高山下的花环》,是作家李存葆写的,故事生动曲折,亲切感人,也点燃了我想当作家的梦想。没事的时候,我就看《解放军报》和《前进报》副刊上的东西,找一些名著来读,并且尝试向一些报刊投稿。
复员后,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写作,参加了长春的《春风》文学函授学习三年。1989年,儿子出生了,我的小说处女作《妇产科咏叹调》也刊登在学刊《文学立交桥》上。之后,一些短篇小说也在地、市级刊物发表,后来我又转向散文和诗歌创作。文学创作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,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,在自己的脚下挖一口深井,让甜美的泉水源源不断地喷涌。
生活是文学创作开采不尽的一座富矿,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检验创作者成就的忠实评判者。首先在向经典名著学习。刚成家的那会儿,租房子住,搬了几回家,工资收入低,无论生活怎样艰难,我买书的钱还是舍得花的。一次我六哥出差,我求他买了相当于两个月工资的书籍。
向生活学习,向人民群众学习,激发创作灵感。在这个大变革,大发展,科技知识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需要细心地观察、认真体验,需要用真爱真情去感受和回味,了解你的身边人,身边事;都可以成为你笔下的素材和养料,等待你用神来之笔去捕捉,去升华,去形象地述说。人民群众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创作能力,是我永远也学不完,用不尽的,我只有俯下身去,洗耳恭听,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。无论是在炎热的酷暑,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;无论是在满天的星斗,还是午夜黄昏,只要有时间就要读书写作。
向身边的老师和文友学习,向新媒介学习,打开视野,拓展空间。近十多年,我经常在《中国诗歌网》《中国诗歌流派网》《中国诗人网》和《绿风论坛》等网站交流学习,经常参与同题诗创作,是保持勤奋创作的一个公开秘密,对创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。现在又兴起手机微信阅读和创作,特别方便快捷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能游历名山大川固然是好,到一些大山深处、农家田舍、小城村镇、海边渔村也能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。别样的风土人情,很能激发创作灵感。
我认为,出书只能说明一个诗人或作家某一阶段的成果,或者说是小结,不能代表一切。只要活着就应该继续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,我愿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,书写诗意的,美妙的,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