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冠山纪行

    鸡冠山俗称“鸡冠砬子山”,因山峰形状酷似雄鸡冠子而得名。主峰地处梅河口市西南的吉乐乡,海拔969.1米,是梅河口境内第一峰。梅河口与辽源两市近邻,早就听说过鸡冠山,但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尊容。这次应梅河口市作协主席张咏霖兄诚邀,《作家周刊》编辑部组织辽源、梅河口两地18位作家、诗人,前往梅河口市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“作家周刊·关东纪行”文学创作采风活动。

     早七时,采风一行人从辽源出发,八时一刻,到达两市交界处,咏霖兄等梅河口5位作家、诗人已迎候了。秋高气爽,阳光和暖。第一站我们来到梅河口滨河景观带的长白山植物园。过了门楼,美景豁然映入眼帘,分分钟之前还穿行在城市的楼群街巷之中,转瞬风景洞开,好不惬意啊!

     虽仲秋已过,景区内垂柳依旧青翠,松树依旧苍翠,一行人欢声笑语,兴奋有加。穿过甬路便是腾龙阁小广场,雕梁画栋、飞檐翘角的腾龙阁便抢走了大家的眼球,它虽不及辽源魁星楼名气大,却也与四周如此秀美的景致相映壮观。沿着林荫小路,绕过亭台阁谢,顺着木栈道,一行人来到荷花塘,尽管香消花谢,但只要能耐心品读,却也残荷静美,幽思缕缕,浮想联翩。

     咏霖兄介绍说,滨河景观带位于梅河口城区辉发河两岸,绵延近10公里。长白山植物园是辉发河滨河景观带的一部分,北至大观亭公园南侧,南至大柳河桥,南北长约2.1公里,总面积约23.5公顷。整个长白山植物园景观结构为“两湖七园,一环路三栈道”,园内收集、展示长白山区各类植物476种,在这里读书漫步、休闲健身别有一番情趣。

     时间有限,仅欣赏了景区一角,大家便恋恋不舍步出景区大门。碰巧,在大门口的一个垃圾桶前,我们无意发现一男一女两位清洁工老人哈着腰,正认真细致地用抹布擦着垃圾桶的边角,于是我马上用手机定格了这美丽的橘黄瞬间。是啊,怪不得梅河口连续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呢。

     在登车前往鸡冠山前,同行的吴姐说,梅河口植物园这么美,明年夏天我一定要再来领略欣赏。是啊,此次鸡冠山采风之行,主人特意安排在植物园片刻驻足,莫不是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期待!

     接近上午九时,一行人从梅河口城区再次驱车前往鸡冠山景区。咏霖兄与我同车,一路上为我们介绍讲解梅河口自然概况和近年来的发展变化。沿途,梅河口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宽阔的柏油马路、干净整洁的村落,以及正在秋收忙碌中的人们,尤其那大片大片成熟的水稻,一堆一堆金黄的玉米棒子,让采风团的作家、诗人们惊喜不已。咏霖兄自豪地说,梅河口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,在鸡冠山下吉乐乡拍摄了六部影视剧,尤其梅河口著名作家谷凯编剧的《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》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后,好评如潮。

     一个多小时行程,采风车队驶进鸡冠风景区。远观峰峦叠嶂,层林尽染;近看枫叶似火,落叶缤纷。在停车场,梅河口的主人们为大家准备了每人一份的食物袋,有矿泉水、蛋糕、火腿肠、干豆腐卷大葱等,在登山途中补充身体能量。

     在恐龙谷,不同种类的恐龙惟妙惟肖,形态逼真,感应后无论其肢体动作,还是发出的阵阵吼声,着实让游人大开眼界。过恐龙谷,我们朝着枫叶岭的方向行进,山路崎岖铺满落叶,两侧有木栅栏,并不时有标牌提醒,爱护枫叶,禁止采摘。举目,远处落叶松的金黄,近处枫树、栎树的红叶鲜艳婆娑,与洒落的阳光交相辉映,美不胜收。游人们频频举起手机,或自拍,或给同行者收藏美丽的印记。过枫叶岭,同行的人大多都拉开了距离,又过了几个山坡,来到鸡冠山的一个陡崖下。

     同行的李春良大哥,是我们鲁院吉林中青年作家的班长,作品获国家“五个一工程奖”等多种奖项,作为梅河口本地作家,多次陪同客人来鸡冠山,却因身体不适一次都没有登顶。这次,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,前半程和大家有说有笑,并未感到特别的乏累。他的知识非常丰富,不时为我讲解一些趣闻和见识,那是什么树,这是什么草。他指着路边的一种草,告诉我那叫锉草,是老牛爱吃的一种草,但牛也不宜多吃,因为草形如锉,对牙齿和胃肠不好。他说是“锉草”,而不是“错草”,曾有个地名就因这个锉”字,弄出了笑话来。

     来到陡崖,也就是在五虎下山处,才算真正开始登山,说登山也好,说攀崖也好,窄窄的石阶沿谷底向上,向上,再向上,开始是把着护栏,后来踩着石阶拽着铁链,一步,一步,又一步艰难地爬着陡坡。这下,可困难了春良大哥,我不时回头召唤他身体怎样,他说还好,只要心脏不剧烈跳动,脸色不刷白就能坚持。慢些上,累了就歇着,我对春良大哥说,同时有意放慢了脚步。

     我们是沿着山谷向上爬山的,两面崖壁,中间一线通天。走着走着,见有三块巨石叠放在一起,仔细一看,下面有四个红色大字:三卷天书。同行的小王、小董与天书留下了默契,心想,她们不会是在探听天机吧。眼看就到谷顶了,忽见右侧崖壁闪出一石刻,上书:“平生结善缘,勿用苦求仙,参透道中道,即登天外天”。因在近前,“平生”两字没辨别出来,还是后面的春良大哥告诉我的呢。是啊,参透道中道,即登天外天。人生境界何不如是啊!

     爬到天王塔,上了虎头顶,天地顿时开阔起来。本以为这就登顶了,其实只是一个峰顶,而鸡冠山顶峰却在对面与我们遥相张望呢。大家歇息了会儿,过了叩天关,接下来是下坡路,到了一个相对的谷底,又开始一段陡坡爬行,不过没有以前的陡峭、狭窄、漫长了,看见红旗在峰顶飘扬,于是大家一鼓作气。第一个登顶的是小孙,最后一个登顶的当然是春良大哥,而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,战胜了自己,终于登上了自己家乡的最高山峰。

     一行人起初一口气能走出几十阶,后来走十几阶一歇,再后来,走出一个石阶都很吃力,但作家、诗人们登顶的信念就是强烈,硬是把969.1米的鸡冠踩在了脚下!

     终于登顶了!一行人兴奋不已,欢呼着,雀跃着。纵目驰骋,一览众山小,远处峰峦起伏,五花山色彩纷呈。不登高无以致远,不深刻不足以刻骨铭心。

     在鸡冠山极顶石碑前,18位作家、诗人集体合影留念。而后,大家沿着另一条山路,经过云龙望月、天路、夫妻核、抗联遗址下山。在“四海山”宿营地遗址,同行的小杜,给我们讲起“四海山”抗日斗争中一些英勇的小故事,让我们对鸡冠山又多了层情感。

     登顶鸡冠山有三条路径,我们上山走的是右侧,下山走的是左侧,中间一条路径上有怡情园、情人谷、月老庙等诸多景点尚未光顾。下午三时一刻返回停车场,大家意犹未尽。回望鸡冠山群峰耸立,倒映在山脚下鸡冠湖的山峰、树木,与蓝天、白云一起,构图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。初识鸡冠山就让人流连忘返,再来鸡冠山就成了值得期许的夙愿了。

      “作家周刊·关东纪行”文学创作采风深入生活,亲近大自然,在攀登鸡冠山的过程中,让大家切身体验了征服的快乐,信念的力量,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秀美,以及内心本真的欢愉,日后为创作出有地气、有温度、有体感、有生命的文学作品而积累储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