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山脚下酒飘香

    逢年过节、红白喜事、朋友聚会都少不了要喝上几盅,如果没有这美酒,就如少了韵味、缺了气氛。在家乡梅河口就有“无酒不成席”的习俗。而喝酒一定是要喝“高粱酒”的。这“高粱酒”就是产于海龙城乳山脚下百年老烧锅酿的老酒,因酒性不烈,绵远好喝,喝多了不上头,深得酒仙们的青睐。

    说到高粱酒,就得先说说海龙城。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后,康熙十六年(1677年),颁发上谕,盛京以东包括梅河口境内的大片地区被封禁,作为皇室的鲜围场。直到光绪五年(1879年)盛京将军才在海龙城设置了围场总管衙门。光绪六年七月四日(1880年8月19日),设海龙抚民厅,杨文圃老先生为首任通判。而最早考证古城来历的,就是杨文圃之子杨同桂。杨光绪年间所著《沈故》一书中记有这样的文字:“海龙之名于史志皆无考,恭读纯庙制诗集乃知为海兰之伪也。按海兰霍吞诗序云:海兰霍吞者汉言榆城也,遵槎尔筏岭而西,旁见旧城之基焉,雉堞无存,土垒尚在,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以自守,遗老既尽,无能道其事者,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。按诗集次序,先经辉发故城,即过海龙至花园入英峨门。今辉发在海龙东,花园在海龙西,是海兰即海龙已。”这段话所说的“恭读纯庙制诗集”,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制诗集。2012年,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白万金,倘佯古籍诗海,在《吉林通志》《卷六·天章部》找到了清帝乾隆于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东巡经过海龙城时所作的诗,原诗如下:《海兰河屯·序》——“海兰河屯者,汉言榆城也。遵槎尔筏岭以西,旁见旧城之基焉’雉堞无存、土垒尚在,昔年征战时,各筑堡自守。遗老既尽,无能道其事者。以其生榆树焉,则谓之榆城而已。虎视龙争各据时,高培战垒阔穿池。何年贝勒失名姓,剩此荒城祗址基。总为圣人驱除难,维新天命眷归期。秋风榆戍经过处,奋旅维艰企继思。”序言与杨同桂在《沈故》所记一字不差,因此海龙城名字为榆树城之说,有了新的依据。

    再说高粱酒的历史。公元1888年,也就是清光绪十四年,山西商人玍财东在海龙古城创建了造酒作坊,商号名叫“中和烧锅”,他聘请温老福当掌柜,负责“中和烧锅”的日常管理,烧出的美酒起名叫“高粱酒”。那时作坊初建规模小、设备简陋、工具原始。每天一至两班生产,班投料一石五斗高粱(约八百斤),出酒二百斤,每年只产白酒三十吨左右。1898年(光绪二十四年),玍财东因故回老家山西,遂将“中和烧锅”兑给了帐房先生哈杏林,哈杏林改“中和烧锅”为“宝盛长烧锅”。哈杏林经营期间,也是宝盛长全盛时期,宝盛长烧锅酿造的“高粱酒”驰名关东大地。据“满蒙经济调查出版社”出版的《经济年鉴》记载“宝盛长建于光绪二十四年,财东哈杏林建厂投资一千二百元,年销售三千六百元,满蒙电话37号”。1947年海龙古城解放,“宝盛长烧锅”收归国有,改名为“大众烧锅”,从此高粱酒焕发了青春活力。1951年,在“海龙大众烧锅”的基础上,成立了海龙酿酒厂。时光流逝,岁月沧桑。进入新千年,酿酒厂破产重组,并依法启动拍卖程序。陈明学以793.1万元收购重新组建了新的民营企业——梅河酒业有限公司。高粱酒酿造技艺传承,从玍财东到陈明学已历经了十代人。

    高粱酒120年来的酿造过程,始终保持着传统工艺的原貌,形成了高梁酒的独有特色。高粱酒是用乳山清泉、东北特产高梁、玉米、大米、小豆等原料,采用传统工艺多次发酵酿造而成,高粱酒“醇而不烈,甘而不过,醉而不伤”,香味独特。梅河酒业博物馆里珍藏着120多年来完整的历史资料,是研究我国白酒业发展历史和技术的见证。高梁酒从选料、制曲、发酵、酿造到蒸馏出酒,蕴含着传统酿造技艺的科学技术,百年的艰辛发展历程,包含着十代传人的心血和汗水,它是一部近代酿造工艺发展史。高粱酒贮存时用木酒海埋于地下,酒海是用上等红松木制作成型,箱内用多层宣纸裱成,每五层宣纸为一裱,共裱35层,厚度约1cm,裱纸的粘合剂为鲜猪血与白灰的混合物,该物质遇到高度酒时,具有收缩增加强度的作用。这种容器贮存白酒三年以上会给酒带来微黄的颜色和浸出的木香味,东北人喜爱的“稳箱酒”,就是由这种神奇的木箱产生。梅河酒业现保存着72口传统泥窖,其中有15口在在百年以上。这些老窖四周的窖泥,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生物,对酒醇的发酵、老熟会起到决定作用,老窖不但提高酒质,也能相应提高产量,酿出的白酒具有纯正、浓郁的香气,回味悠长的品质。

    高梁酒历经百年传承而不衰,保存至今的历史资料,种类齐全,见证了中国传统酿酒业的发展的过程,在全国白酒行业同期仅此一家。2004年8月,国家白酒专家一行10人到公司考察,对公司具有百年历史鉴证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贵资料,70多年历史的原酒和遗迹给予了高度评价。国家顶级白酒专家高月明、于桥、和栗永清、刘洪晃、赵志昌相继签名留言。于桥当场挥毫写下了“名副其实百年酒业,货真价实历史名牌”的题词。高粱酒的酿造技艺,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