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与书店

    这辈子不抽烟、不喝酒,不打麻将,就是喜欢看书。看书就得买书,于是就有了许多书的故事。

    从开始买第一本书,只要看到喜欢的就买,也不知买了多少册书。那年搬入新家,特意购置了一排书厨,然后将书籍登记录入电脑,好家伙,竟然有四千多册,把我自己都吓着了。这几十年来,买什么都算计价钱,唯独看到一本心仪的书时,不管多少钱也要买下来。在机务段跑车时,有一次乘务到沈阳,发现了许多好书,于是就一骨脑地买了下来,到最后连坐公共汽车的钱都不够了。

    说起我买的书,最多的还是在家乡的新华书店里买的,大约有三分之一强吧。“文革”的那一年,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小说集,书名叫《新的高度》,据说这是“文革”中后期的第一本小说集,当时定价四角七分。那时的新华书店还是平房,位置在老裤裆街北侧,那一排平房中有万和堂药店、东方红饭店、新华书店和其他一些商店。书店好像有五六间房那般大,中间开门,进门后对面连同着两则山墙是通长的一溜书柜,后面是两米多高的书架,门两侧的柜台是卖宣传画、年画和其它东西的。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着书籍,大部分都是只能看到书脊,只有新出版的书才能在有限柜台中正面摆放。想要买书时,看好了书名,招呼售书员从架上拿下来,简单翻看一下内容提要,再看看定价,如决定要买就让售书员开票后去交钱,再回到柜台取书,售书员会拿起一枚印章,在印泥盒里蘸几下,然后翻过书来,在后面盖一个购于梅河口的印章,这时书就属于你了。八十年代,梅河大街取直贯通,那一趟老平房被拆除了,新华书店搬迁到现在的维港城最西侧的位置,是一个独立的三层楼,面积扩大了许多,店面也敞亮了。可没过多久,它又在对面也就是现在的位置又重新盖起了新的楼房,一直使用到今天。

    “文革”时的书店里,一进门,红彤彤的一片全是毛主席的红宝书和马恩列斯的著作,间有一些技术书。改革开放后,许多书籍才得以再版印刷,许多中外文学作品开始上市。我购书最多的时期也就是那时,几乎隔些天就能买到一些想要的书。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书籍,我是看到必买,因此现在家里积攒了相当多的这类书。再后,我相继在书店买了辞海、辞源、汉语大字典、中华成语辞海等一些工具书。由于书越买越多,以至于现后来无处可放,几个大书橱都满满的,压得隔板变形弯曲。每每需要查找资料时都要翻上一通,想看哪本就拣出来放在一边,这些书也为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,更因此结交了许多喜欢文字的好友。

    现在,仍然有去书店的习惯,只是次数少了。每逢看到想要的书还是要买的。但就是不敢多买,因为实在没有地方可放了,只能强制着自己的欲望。

    哎,书与书店,这辈子我是离不开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