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城文苑 百世流芳
一直想写写张咏霖。
结识咏霖是在二十年以前,那时我还在牛心顶镇中学当民办教师。出于对文学的一腔热血,发起成立了山泉诗社。为了向组织靠近,我专程骑自行车行程五十余华里来到市里,到文联拜访。时任文联主席的鲍成老师热情接待了我,并给了我十多份文联主办的刊物《梅河》。当鲍成主席得知我喜欢诗歌时,立即向我推荐当时就职于市委组织部的张咏霖,说此人的诗歌创作不仅享誉梅城,而且全省都有名。于是,我随即敲开了市委组织部的大门。就这样认识了咏霖。
花开花谢,燕去燕来,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。这二十余年里,不安于现状的我一直东奔西波,漂泊不定。但是,不论是坐在市文化馆的编创部里编辑《少年读写》,还是在省科技厅的办公楼里编校《吉林科技报•读写周刊》;我一直都没有放弃两件事情,一是坚持文学写作,二是关注并参与市里的文学活动。
作为县级市的梅河口,文学活动的活跃程度一直不亚于有的地级市,甚至超过了一些地级市。不记得咏霖是何时开始担任市作协主席的,记忆中好像梅河口的文学活动一直都与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单是那一本一本的《梅河口文学》,不仅打破了沉寂多年的梅河口文坛,而且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新人;十多年的坚持并不只是要克服资金筹措的困难,更需要一份对家乡文学事业的无私与赤诚!每一次为组稿编辑新一期《梅河口文学》的经费发愁时,我都提醒咏霖,要不向作者收点印刷费吧,文友们会理解的。但是每一次都遭到咏霖的反对。他总是说,我再想想办法。
两年以前,咏霖就透露过要编辑一套有分量、有纪念意义的梅河口作家作品选,小说、诗歌、散文,每种体裁一本。我当时的感觉就是:这是一个美丽的梦想。然而,咏霖用辛勤的汗水把这个美丽的梦想变成了令人惊叹的现实!
精心的选稿校对,独特的封面设计,精美的印刷装帧,梅城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优秀作品汇聚于一起,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梅河口文学的里程碑。
手捧一套三本的摞起来有5厘米高总计800多页的沉甸甸的“梅河口文学丛书”,即使没有作品入选其中,也同样会赞叹不已,爱不释手。对于推动梅河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,咏霖应该是第一功臣!
为诗为人,咏霖可为表率;著书编书,咏霖堪称楷模。